“大儿子考进斯坦福,我很骄傲;二儿子也考进了,我很惊喜;小儿子也进了,我才发觉这可能并非偶然。”
上世纪70年代,曾火遍大陆和日本,与邓丽君齐名的著名歌手陈美龄,在最红的时候隐退。陈美龄先后在日本上智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之后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系博士课程。历经数年过去了,却说“我最骄傲的身份是母亲”。
很多人都好奇,陈美龄是怎么做到的,自己进入斯坦福并且三个孩子也全部进入斯坦福。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陈美龄在自己的著作《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中写道。
为什么要让孩子做梦?梦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梦离我们任何人的距离并不遥远,作为人类,我们总是渴望奇迹的发生和发现那些无法解释的奥秘。随着年龄的增长,做梦越来越少,却甚少人知道每一个创新的事物都是因为原来的那些梦。
梦教会我们创造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梦能让所有的人拥有创造力,但拥有创造力的人一定会有梦。
梦可以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跳出那些让人束缚的条条框框,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那么如何教会孩子做梦呢?
|好奇,梦的基础|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不管孩子多少岁,都给孩子一个做梦的权力。人生充满了现实主义,但也需要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好奇心是孩子构建梦的基础。父亲并没有因为当时莱特兄弟天马行空的想象而觉得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可笑,而是鼓励孩子们想。小小的飞行种子在一次不经意的好奇中埋藏在莱特兄弟的心中。
当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飞到哪里去?”父亲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这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我既不聪明,也没有天赋,
我只是非常、非常地好奇”
——爱因斯坦
纵观中西方文明史,无数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的成长经历所证明好奇心是孩子构建梦的基础。在国际学校也比比皆是。
深圳市博纳学校的毕业生黎柯艺同学,在10年级升11年级的时候,黎柯艺对AP美国历史非常感兴趣。当时,博纳并没有开设AP美国历史课,因为美国历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难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选的人非常少。[1]
之后,黎柯艺只是抱着尝试的想法和Robert校长沟通,没有想到Robert校长异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在11年级的时候,学校就请了专业的教授AP历史的老师,并将AP美国历史在博纳开起来了,就为想要学习美国历史的两三位学生。
或许正是因为深圳市博纳学校这样的态度,让黎柯艺同学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去追求自己的梦,并享受其中,最终获得了很多Offer。
类似的事件在国际学校有很多,在北京市鼎石学校就有四位女生的科学梦。在鼎石,他们的梦没有因为是女生而受到歧视。她们在这里,一直放飞自己的梦,一直被鼓励着。
汪悦莹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兴趣爱好和我们所认识的传统女孩子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女生喜欢洋娃娃时候她喜欢的是用乐高拼车——轿车、卡车、拖拉机。这些看似是男孩子的兴趣却让汪悦莹兴奋不已。
汪悦莹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搭建出一个有如此精密系统的过山车该多好。后来,她真的用乐高搭建成了。
“在我没有接触乐高的时候,在我还没有去坐过山车的时候,在我还没有去举铁的时候,在我还没有从芭蕾转向街舞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有一天我会如此热爱它们。而我做这些,并没有要刻意地去证明女生可以做到什么,我内心有这样的意愿,我把这个意愿变成了现实。”
正因为孩子们敢做梦,学校以及父母鼓励孩子做梦,才会使得这些孩子坚持不懈的努力,直到变成现实,拥有出乎意料的成就。[2]
|梦的现实思考,是创造力的本质|
有人说梦是基于幻想的另一种思考方式。目前这一结论虽未得出确切的答案,却有一些事实案例可以用来加以佐证。比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到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从而提出了苯分子结构假说;伊莱亚斯·豪在发明缝纫机期间,一直为如何确保缝针任意穿过布料而苦恼。在一个梦中,他被一群野人包围着,那些人要处死他。在面临死亡时,他注意到野人拿的矛有些特别,矛的尖头部分带有眼形的洞。于是,针眼和针尖处于同一端的缝纫针得以问世。[3]
此外,在耶鲁大学的一个实验中,杰罗姆·辛格博士发现做梦可以提高自我控制力和增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辛格指出,做梦是个人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他得出一个结论,做梦对成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4]
莱特兄弟因幼时的一次经历在心里埋下了人可以在天空中飞的种子。多年后经过思考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模型。之后再次思考:“是不是可以将这个模型做的大一点带人飞起来”。经过上千次的思考与实验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曾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在发明第一部电话之前,贝尔不断的思考:“是否可以在两个杯子之间拉一条线,这头说话,那头听。后来在1875年6月3日真的发明了电话。
中国有位很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这是思考于梦的创造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