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国际教育注定是一条玫瑰和荆棘并存的道路。如何走好这条“与众不同”的路,不仅是每位同学的挑战,同时也是每位准家长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网上有一份盛传已久的“国际学校家长图鉴”,大家不妨来看看,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高中家长。
# 完美主义者
对自己要求高,对学校要求更高
不少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家长,自己本身就是行业中的精英人士,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在给孩子选学校方面当然也是追求最好的。
大到看学校投资方,看校长,看师资,看升学率,看课程,小到学校宿舍条件,食堂饮食搭配,校服,都是这一类家长关注的点。
这一类家长对学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最终选择的国际高中课程也是自己认可的学校。但也要注意避免因为过于完美主义,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对学校的举动产生“个人解读”,影响家校共进。
# 自我良好型
“我的孩子肯定能冲刺名校的!”
冲击名校当然是家长和孩子们的求学追求之一,但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孩子现在的水平,如果家长的意愿和孩子是水平不对等,学校压力大,孩子压力更大。
选择国际高中课程的目的,冲刺名校是其一,培养具有本土根基和国际视野,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也是国际化学校存在的终极愿景。
家长可以在高中阶段根据孩子选课的情况和考试成绩,综合权衡将来要报读的学校类型和专业领域。无需追求排名,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专业和学校,因为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无非是“合适”二字。
# 不切实际型
仗着一种课程体系走天涯
当下中国主流的国际课程有四种:IB、AP、A-Level,加拿大BC省课程。选择什么样的国际课程,与孩子的出国方向有关。
有家长因为某A-Level校名气大,但实际孩子出国方向是美国的,跑去问A-Level学校,“你们为什么录取常春藤的学生不多呢?”,虽然凭借A-Level课程也能申请美国名校,但是还是要结合其他标化成绩和目标学校需要学生提供的材料。 当孩子已经入读了某一课程体系的学校后,家长还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竞争力的升学方向。
# 甩手掌柜型
不管、不闻、不问
有些家长觉得只让孩子顺利入读高中,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于最后的结果,就看孩子和学校的造化了。至于申请到什么样的大学,具体什么专业,不是特别重要,反正大学肯定有书读。
成功的家庭教育,既不是父母的包办替代,也不是不管不闻不问做甩手掌柜。孩子进入高中后,表面上看来家长无须像体制内学校家长一样,头顶“高考”这座大山,披星戴月陪孩子备考,但实际学习国际高中课程三年需要家长一起做的决定还有很多。
# 过度焦虑型
怎么办?多学点?再报个!
有些家长前仆后继地给孩子报班,仿佛兴趣班就是他的信仰,世界上没有不出色的孩子,只有没上兴趣班的孩子。 殊不知,报兴趣班,支撑孩子前进的,应该是孩子的兴趣,而不是父母的坚持。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耕耘有很多种方式,但永远都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自从进入国际教育体系,身边就不乏各种焦虑的中国家长。不管处于哪个年龄、哪个阶段,甚至不分国家。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成绩,而是孩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终身学习的兴趣。
如何能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内心根植下生命的内在力量,才是每位家长最该做的功课。
进入国际化学校后,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关注更能决定孩子长远发展的品格和能力。
国际化学校的精髓——全人教育,正是搭建更多让学生表现的平台,培养各方面能力。
在传统教育里,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杆只有学习成绩,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广义上的“好学生”,反之,就是“差学生”。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大大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会在无形中抹杀掉他们可能具备的潜力和天赋。
而全人教育则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人教育的体系中,并不会强求让所有人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速度完全相同,也不盲目地定义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每个孩子的个体状况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情商在线”与“情绪管理”也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必要前提。否则,任你学习再优秀,能力再突出,也很难把控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做自己的主人。相较于“做最顶尖的人才”,全人教育更倾向于倡导做“最完整的人”。
所以,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应该从自己开始,转变观念。接下来也需要对学校进行深度地了解,理念、课程、方向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不仅是孩子需要学习,家长也需要进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