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他们发现有一类孩子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1、有很多朋友,而且友谊十分深厚
 
    2、爱运动,有健康体魄,但从不诉诸暴力
 
    3、善解人意,懂得宽慰他人
 
    4、学习成绩好,名列前茅
 
    5、很少受到情绪困扰,很少焦虑或者抑郁
 
    6、善于调控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速度很快
 
    经过分析大量优秀子女家庭之后,心理学家们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发现优秀孩子的父母总会有一些相似的策略和举动。
 
    帮助孩子理解情绪
 
    在成人的大脑里,情绪和语言两个中枢系统是互联的关系,但在婴儿的大脑里则是并行的。婴儿很早就能感受到快乐、恐惧、愤怒等情绪,但是他们要过很久才能说出这些情绪。
 
    这意味着当孩子经历一些复杂情绪的时候,他们会因为不了解导致不安,觉得这些情绪很可怕。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互联,那么不健康的连接方式就会取而代之。
 
    他们在黑暗的情绪世界里摸索前行,每当经历强烈的情绪时,他们就会感到异常恐惧。只有告诉他们正在经历的悲伤、内疚、妒忌、尴尬、沮丧等情绪,才能让他们真正平静下来。
 
    与孩子产生共情
 
    共情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感上,自动化地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和感受,这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另一方面是认知上,首先你要愿意去体会别人的情感,这部分对于成年人来说不难。
 
    孩子只有经常体验到你对他的共情,他才能熟练地将共情运用到人际关系中,才能善于社交。
 
    大多数父母遇到的问题是,认知上愿意去理解孩子,但从情感上,并没有体会到孩子的情绪。你需要不断的练习,设身处地想象孩子面对的情境,准确的表达情绪。
 
    父母处理孩子情绪的不同反应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孩子不吃饭,向你大声嚷嚷要吃冰淇淋和油炸食品,不给吃就大哭大闹,你怎么办?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能消停下来而选择迁就孩子,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选择转身走到另外一间房;
 
    每个人做出的反应都体现出他们对待孩子负面情绪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名字叫“元情绪理念”。
 
    持这种理念的父母认为意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有害,要尽可能消除消极情绪。父母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他们体会到深刻的伤感情绪,短期内难以平复。
 
    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不到任何控制情绪的技巧,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概率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
 
    心理学家最推崇的是情绪教导理念,秉持这种理念的父母能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理解情绪,与孩子共同解决负面情绪问题。
 
    树立权威型教育风格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ianaBaumrind)是心理学界的一股清流,老太太不仅学术能力过硬,打击学术造假更是毫不手软,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风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两个维度来描述教育风格:
 
    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会制定规则,并且严格执行;而另一些父母则本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孩子不做要求。
 
    响应程度:即父母给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程度。有爱心的父母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充满敌意的父母对孩子则是冷冰冰的拒绝。